编者按: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,既需前沿突破的锐气,更需深耕产业的定力。在双十平台建设纵深推进之际,如何构建“从0到1”原始创新与“从1到N”产业跃迁的双向通道?高能级科创载体怎样打破学科壁垒、贯通要素资源,让成果从实验室疾步迈向生产线?即日起,创新杭州推出“双十平台·成果转化正当时”系列报道,带您走进一线,看双十平台如何破解成果转化难题,让创新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。
走进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天目山实验室展厅内,一架银灰色旋翼无人机引人注目——这是全球首款百公里级氢动力长航时无人机“天目山一号”。该成果从氢动力航空电池到整机设计均由实验室自主研发,填补了长航时旋翼无人机的技术空白。
仅用三年时间,天目山实验室不仅攻克了“天目山一号”无人机的关键技术难题,更通过创新转化机制实现了技术的快速产业化。基于该成果孵化的杭州天目氢鹏科技有限公司,预计今年将实现数千万元的销售收入,有望成为余杭区低空经济领域的标杆企业。
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的“双十平台”之一,从市场导向的研发机制,到多元化的转化路径;从概念验证平台的搭建,到产业人才的培养,天目山实验室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"组合拳”。
“浙江民营经济活跃,但低空产业基础尚待加强。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支撑,帮助省内企业实现从‘跟跑’到‘领跑’的跃升。”实验室副主任李臻介绍,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,也是浙江省抢占未来产业高地的关键领域。天目山实验室自成立之初便锚定这一方向,围绕整机装备、新材料、机载系统、低空安全等核心技术展开攻关。
科技成果转化常面临“技术指标高、市场匹配难”的困境。天目山实验室通过建立市场导向的项目管理机制,将市场需求作为立项和研发的核心依据。“我们引入产业专家参与技术评估,确保研发方向与市场真实需求同步。”李臻表示。
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,天目山实验室曾面临一个普遍性难题。“我们的教授专家团队科研实力很强,但在市场推广方面存在明显短板。”李臻说,为解决这一痛点,实验室建立了“联合实验室”机制,通过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,不仅实现了技术资源的优势互补,还借助企业成熟的市场渠道,将实验室成果快速推向应用端。
实验室还推出了“概念验证平台”,针对低空经济领域场景分散、成本高的痛点,为企业提供技术验证服务。目前,已有数十家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,期望借助概念验证中心的力量,攻克低空技术场景验证的难题,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。
天目山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之路,离不开政府、高校、企业的协同发力。实验室与浙江省科技厅、交通厅等部门紧密合作,参与制定低空经济产业规划,从顶层设计上推动技术需求与政策支持的衔接。同时,实验室积极对接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机构,拓宽企业合作渠道。
在人才培养方面,实验室与北航联合开设“天目山班”,研究生直接参与产业化项目,培养兼具科研能力和市场意识的复合型人才。“这些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产业需求,成为技术转化的生力军。”李臻介绍。
眼下,实验室正在计划与余杭区政府共建“中国飞谷”,整合人才、场地、政策优势,打造国内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。同时,针对孵化企业股权投入模式尚未走通的难题,实验室正探索联合投资基金等创新机制,以形成可持续的回报模式。
来源 | 合作处、办公室